分泌性腹泻是肠道异常分泌液体导致的病理性腹泻,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其核心特点是水样便量大(每日超1升)、禁食后仍持续、无明显腹痛,常见于感染、内分泌疾病或药物刺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
发生机制:肠黏膜受刺激(如细菌毒素、激素异常)导致电解质和水分分泌过度,典型例子包括霍乱弧菌毒素或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此时肠道吸收功能被抑制,形成“只分泌不吸收”的病理状态。
-
典型表现:
- 粪便特征:中性或碱性水样便,无脓血,渗透压与血浆接近。
- 伴随症状:可能伴轻微腹鸣,但腹痛少见,易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
-
常见病因:
- 感染性: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毒素直接刺激分泌。
- 非感染性: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胆酸吸收障碍、滥用泻药等。
-
治疗关键:需针对原发病(如抗生素抗感染、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补液纠正脱水,必要时用蒙脱石散等药物保护肠黏膜,但止泻药需遵医嘱,避免掩盖病情。
提示:若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量大且禁食无效,或出现口渴、乏力等脱水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