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质监测采样方案需根据具体水文特征、功能定位及污染风险综合制定,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采样原则
-
代表性原则 :通过合理布点与频次,确保样品能反映整体水质状况,兼顾时空变化特征。
-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采样成本与操作难度。
-
规范性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确保方法一致性和数据可比性。
二、采样频次与时间
-
按水体功能划分
-
饮用水源地、省界断面等敏感区域每月至少采样1次;
-
国控水系、主要河流断面每月单月采样1次,全年6次;
-
背景断面每年1次,受潮汐影响断面需分涨潮、退潮各采1次。
-
-
特殊场景调整
-
发生污染事故或特殊自然情况时,应增加采样频次;
-
污染源治理期间按专项监测方案执行。
-
三、采样方法与仪器
-
采样器具
-
优先使用聚乙烯塑料桶、玻璃电极瓶等耐腐蚀容器,确保密封性;
-
对于高锰酸钾指数等指标,需使用酸化碘化钾溶液保存水样。
-
-
采样点布设
-
避开死水区、排污口及人工构筑物,优先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缓处;
-
结合水文测流断面,实现水质与水量的协同监测。
-
四、水质指标监测
-
常规指标
-
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总固体、COD、BOD5、氨氮、硝态氮、磷酸盐等;
-
采用玻璃电极法、碘量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标准方法。
-
-
生物学指标
- 通过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水生植物采样,评估生态健康。
五、样品保存与运输
-
保存条件
-
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需低温保存(如4℃);
-
重金属等易污染指标需避光、密封。
-
-
运输要求
-
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滞留导致水质变化;
-
运输过程中防止二次污染。
-
六、质量保证措施
-
人员培训
-
采样人员需掌握标准操作流程,定期进行技能考核;
-
实验室分析人员需具备资质认证。
-
-
设备校准
-
仪器需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
建立设备维护档案。
-
-
数据审核
- 采样记录与分析报告需双人审核,确保数据可靠性。
七、采样方案调整
-
若连续多年未检出污染物且无新增污染源,可适当降低采样频次;
-
流域污染治理期间需根据减排目标动态调整监测方案。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保障地表水水质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