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码的自费支付是指通过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码)结算时,需由个人全额承担的医疗费用,通常包括医保目录外的药品、耗材或服务项目,以及医保报销后仍需个人支付的起付线以下、超限价等部分费用。其核心特点是“非医保覆盖”或“超报销范围”,且支付方式已从传统现金/扫码分步操作升级为与医保结算同步完成的“一码付”便捷模式。
-
自费支付的构成范围
自费费用分为两类:一是完全不在医保目录内的项目(如进口特效药、高端检查设备使用费),二是目录内但需个人先行承担的部分(如乙类药品的10%-30%自付比例)。例如,若总费用5000元中含400元目录外项目,医保报销3000元后剩余1600元为目录内自付部分,则自费支付总额为400元+1600元=2000元。 -
“一码付”如何简化流程
开通医保码“一码付”功能后,系统自动识别费用属性:医保部分实时结算,自费部分优先扣减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时直接联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完成扣款。例如遂宁市患者一次扫码即同步完成195元医保报销和239元自费支付,避免反复操作。 -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自费≠自付:前者针对非目录项目,后者属于目录内按比例分担费用。
- 亲情账户代付时,自费部分从绑定人账户扣除,需提前确认扣款顺序。
- 部分医院仍存在传统窗口与线上混合结算,扫码前需确认是否支持“一码付”。
-
降低自费负担的实用建议
- 优先选择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服务,必要时与医生沟通替代方案。
- 定期查询个人账户余额,合理规划使用。
- 关注地方医保政策更新,部分城市试点将更多高值药品纳入报销。
当前全国超70%定点机构已支持医保码“一码付”,未来将进一步覆盖信用支付、跨省结算等场景。建议参保人及时开通该功能,并核对每笔费用的医保分类明细,确保权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