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的药比医院贵,核心原因在于药材质量、运营成本、服务附加值三方面的差异。优质药材采购成本高、个性化诊疗的人力投入大、民营机构无法享受公立医院的补贴政策,共同推高了价格。但贵≠不合理,需结合具体场景辩证看待。
-
药材品质与采购差异
中医馆多选用道地药材或高等级饮片,如野生黄芪价格是种植品的3-5倍,且需小批量采购;医院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平价药材,部分甚至使用代煎颗粒剂降低成本。部分中医馆还会定制古法炮制(如九蒸九晒熟地黄),进一步增加成本。 -
隐性成本分摊机制
民营中医馆需自行承担房租、水电、人员薪资等全部运营开支,一线城市单店月均成本超10万元;公立医院享有财政补贴,且通过检查费、西药销售等交叉补贴中药科室。例如同规格艾条,中医馆需定价80元才能覆盖成本,医院可能仅售50元。 -
服务价值嵌入药价
资深中医的辨证施治本身具有技术价值,30分钟的问诊可能包含体质分析、舌脉诊断等个性化服务,这部分智力成本会折算进药费;而医院普通门诊通常限时5-10分钟,更多依赖标准化流程。部分高端医馆还会提供药材溯源、煎药配送等增值服务。 -
市场定位与需求差异
针对养生调理人群的中医馆,常选用虫草、西洋参等高价药材,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医院则以治疗性基础方为主,如四物汤均价不足20元。资本介入后,部分连锁品牌通过环境装修、名医背书打造溢价,形成“轻奢医疗”业态。
理性选择建议:急症治疗优先选医院医保目录内药品,慢性病调理可对比医馆药材质量与服务细节,网购代煎需谨慎核对资质。价格并非唯一标准,疗效与安全性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