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蛋白尿通常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可能是间质性肾炎、药物肾毒性或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的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
肾小管间质疾病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可见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等低分子蛋白,常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重金属中毒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 -
药物或毒素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接触汞、铅等重金属,可选择性损害肾小管,导致低分子蛋白尿,早期停药可能逆转。 -
遗传性肾小管病变
范可尼综合征患者因近端肾小管转运异常,尿中丢失大量氨基酸、葡萄糖及低分子蛋白,多伴随低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
其他原因
轻链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溶菌酶尿(白血病)等异常蛋白溢出也可能被检出,需通过尿蛋白电泳鉴别。
若检出低分子蛋白尿,建议完善尿蛋白组分分析、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并排查用药史及全身性疾病,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