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是指门静脉系统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可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脾功能亢进等严重并发症。其核心机制是门静脉血流受阻或血流量增加,导致血管压力持续上升。
-
病因与发病机制
门脉高压的主要病因包括肝硬化(占80%以上)、门静脉血栓、血吸虫病等。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形成纤维组织,阻碍门静脉血流;而门静脉血栓则直接堵塞血管,两者均会导致压力升高。某些高血流状态(如动静脉瘘)也可能加重病情。 -
典型症状与危害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使侧支循环开放,血管迂曲扩张,破裂后可导致呕血或黑便,危及生命。
- 腹水:因血流淤滞和低蛋白血症,液体渗入腹腔形成腹胀。
- 脾大与脾功能亢进:脾脏淤血肿大,破坏血细胞,引发贫血或易感染。
-
诊断与治疗方向
诊断依赖超声、CT或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治疗以降低门脉压力为目标,包括:- 药物(如普萘洛尔)收缩血管减少血流;
- 内镜治疗套扎或硬化剂封闭曲张静脉;
- TIPS手术(经颈静脉肝内分流术)建立人工分流通道。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筛查门脉高压迹象,避免诱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如饮酒、粗糙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