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纤维化通常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或环境/职业暴露所致肺部疾病的前兆,其核心表现为肺部瘢痕组织不可逆增生,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关键特征包括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影像学显示“蜂窝肺”,需警惕其高死亡率和缺乏特效疗法的现状。
-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主要信号
肺间质纤维化在IPF患者中占比超50%,早期症状隐匿,但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能力下降和高分辨率CT见网格状阴影是典型预警信号。约70%患者确诊后5年内死亡,吸烟史与男性患者风险更高。 -
自身免疫疾病的肺部并发症
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常引发肺间质病变,关节疼痛伴随呼吸急促时需排查。这类纤维化进展较慢,但免疫抑制剂治疗仅能延缓恶化。 -
环境毒素与职业暴露的关联
长期接触石棉、硅尘或饲养禽类者可能出现过敏性肺炎,进而发展为纤维化。脱离暴露源后部分病变可逆,但持续刺激会导致不可逆肺结构重塑。 -
药物与放疗的继发影响
化疗药(如博来霉素)或胸部放疗可能诱发纤维化,用药后6个月至2年内出现咳嗽低氧应高度怀疑。早期停用致病因素可改善预后。
肺间质纤维化一旦出现明显症状,肺功能往往已丧失30%以上。定期监测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吸烟者、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肺功能与影像学变化是早期干预的关键。目前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仅能延缓病程,肺移植为终末期唯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