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坏疽的处理需综合清创、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环及必要的手术干预,核心在于控制感染源、清除坏死组织并促进健康组织修复。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并配合营养支持与伤口护理。
-
清创与引流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是治疗的关键步骤。通过手术或局部清创(如“蚕食法”)去除腐烂组织,减少细菌负荷。深部感染需配合引流,避免炎症扩散。清创后通常暂不缝合伤口,以降低皮缘坏死风险。 -
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针对性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并注意肾功能调整剂量。联合使用消炎止痛药(如吲哚美辛)可缓解症状,但需警惕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
改善血液循环
血管扩张药物(如前列地尔、罂粟碱)可增加局部供血,尤其对合并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的患者。同时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稳定血糖和血压,以优化组织修复环境。 -
手术与辅助疗法
广泛坏疽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切除坏死部位甚至截肢。高压氧疗法能增强血液携氧能力,抑制厌氧菌生长;蛆虫疗法(无菌蛆)可作为辅助手段,选择性清除坏死组织并分泌抗菌物质。 -
营养与护理支持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加速伤口愈合。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摩擦,定期换药。糖尿病患者需特别关注足部护理,防止溃疡恶化。
湿性坏疽进展迅速,一旦疑似症状(如恶臭、化脓、皮肤发黑)出现,应立即就医。治疗需个体化,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疗团队并定期复查,以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