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减低是一种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以下是关于糖耐量减低的详细论述:
-
定义与诊断标准:
- 糖耐量减低是指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低,一般指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且小于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耐量减低。
-
发病原因:
- 遗传因素:糖耐量减低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有糖耐量减低的症状,子女糖耐量减低的几率也会增加。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代谢功能减弱,对糖分的代谢能力降低。
- 自身行为因素:不规律作息、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营养过剩等不良生活习惯,可造成机体内分泌紊乱,减弱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 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时,由于机体自身激素分泌紊乱,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发生糖耐量减低。
- 其他因素:机体在遭受外界应激、化学毒物等时,也可能导致糖耐量减低。
-
危害与风险:
- 糖耐量减低患者虽然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情况。
- 长期处于糖耐量减低状态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 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糖耐量减低有可能发展成2型糖尿病。
-
干预措施:
- 饮食调整:限制饮食摄入的总热量及脂肪成分,限制饮酒、少吃糖,鼓励多食含铬、镁等微量元素的粗粮及新鲜蔬菜,高纤维食物。
- 运动干预:采取中度体力活动,使热量消耗增加,体型过胖者应减轻体重。
-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降糖药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移出率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
糖耐量减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运动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其发展成糖尿病,并降低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