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降低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表现为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下降,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逆性强、干预窗口期明确、生活方式调整是核心防治手段。
-
本质与诊断标准
糖耐量降低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空腹血糖<7.0mmol/L且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它与空腹血糖受损(IFG)共同构成糖尿病前期,但并非糖尿病,每年仅1%-5%会发展为糖尿病。 -
潜在诱因与高危人群
除遗传因素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精神压力等均可能导致糖代谢异常。年龄≥45岁、缺乏运动、妊娠期糖尿病史等群体风险更高。 -
症状与隐匿性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轻微多饮、多尿、疲劳或餐前心慌(反应性低血糖)。皮肤瘙痒、视力短暂模糊等非典型表现也需警惕。 -
核心干预措施
- 饮食控制: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如粥、面条),每餐主食约100g(以糙米、全麦为主),蛋白质适量,蔬菜不限量。
- 运动管理: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监测与药物:每3-6个月复查血糖,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可考虑二甲双胍等药物辅助。
- 并发症与长期风险
未干预者10年内糖尿病转化率高达50%,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但早期干预(如中国大庆研究)可使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8%。
总结提示: 糖耐量降低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多数人可实现逆转。定期监测血糖并咨询专业医生,是阻断糖尿病发展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