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的错觉,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平衡失调。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内耳、脑部或全身性疾病引发的信号,严重时可能提示中风、脑肿瘤等危急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
-
核心机制:人体平衡依赖内耳前庭系统、视觉和大脑协作。当前庭信号异常(如耳石脱落、内耳积水)或脑部供血不足时,平衡失调即引发晕眩。例如,耳石症在转头、躺下时诱发短暂眩晕,梅尼埃病则伴随耳鸣和听力下降。
-
常见病因:
- 周围性眩晕(占70%-80%):多与耳部相关,如耳石症、前庭神经炎,症状剧烈但通常无生命危险。
- 中枢性眩晕:由脑干、小脑病变(如脑梗死、肿瘤)引起,可能伴随头痛、言语障碍,需紧急处理。
- 其他诱因:低血压、贫血、药物副作用或焦虑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
典型表现:
- 突发天旋地转,持续数秒至数小时;
- 闭眼时自身旋转感,睁眼则周围物体晃动;
- 严重者无法站立,伴冷汗、心悸。
-
应对与治疗:
- 急性发作时立即静卧,避免头部活动;
- 耳石症可通过手法复位快速缓解,梅尼埃病需药物调节内耳液体;
- 脑血管病引发的需溶栓或手术干预。
-
预防贴士:规律作息、控制三高、避免长时间低头,适度运动增强前庭功能。中老年人反复晕眩应筛查心脑血管风险。
若晕眩反复或伴随意识模糊、肢体无力,务必尽快就医——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