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内空洞是肺部组织因病变坏死液化后形成的空腔,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癌等疾病,典型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甚至咯血,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及时治疗。
-
核心病因:肺内空洞主要由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或细菌性肺炎)、肿瘤(如肺癌中心坏死)或先天性疾病(如肺囊肿)导致。其中,肺结核是我国最常见的空洞成因,具有传染性,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
典型症状:患者多出现持续咳嗽、脓痰或血痰,伴随发热(感染性空洞)或消瘦(肿瘤性空洞)。咯血是危险信号,可能提示空洞壁血管破裂。
-
诊断关键:胸部CT是首选检查,可明确空洞位置、壁厚及周围病变特征。例如:
- 薄壁光滑空洞多见于肺结核;
- 厚壁不规则空洞警惕肺癌;
- 空洞内液平常提示肺脓肿。
-
治疗原则:根据病因选择方案。感染需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肿瘤可能需手术或放化疗;早期干预可避免空洞扩大或并发症(如大咯血、呼吸衰竭)。
-
预防建议:戒烟、避免吸入污染物,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定期体检尤其重要,尤其长期咳嗽或吸烟人群。
肺内空洞不容忽视,一旦发现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肺功能永久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