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内空洞是肺部组织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的空腔性病变,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和肺癌等疾病,典型表现为咳嗽、咯血和胸痛等症状。这种病变在X光或CT检查中呈现为透亮区域,周围常有炎性阴影环绕,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肺结核
结核杆菌感染导致肺部组织坏死,形成干酪样物质排出后遗留空洞。患者多伴有低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痰检可发现抗酸杆菌,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 -
肺脓肿
化脓性细菌感染引发肺组织坏死液化,常见于误吸后。特征为大量脓臭痰,CT显示空洞内常有液平面,抗生素治疗需持续4-6周,严重者需引流或手术。 -
肺癌空洞
肿瘤中心缺血坏死后形成,多见于鳞癌。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是其特点,常需穿刺活检确诊,早期手术联合放化疗可改善生存率。 -
其他病因
真菌感染(如曲霉菌)、肺栓塞或类风湿结节等也可导致,需通过病理或血清学检查鉴别。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出现特殊病原体感染相关的空洞。
当影像学发现肺内空洞时,应结合病史、痰检和增强CT综合判断。50%以上的空洞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但恶性肿瘤占比约15%,及时明确病因可显著降低致命风险。建议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咳嗽伴咯血时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