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冬眠现象是指由于长期慢性缺血导致心肌收缩功能暂时性减退,但心肌细胞仍存活的一种病理状态,核心原因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部分阻塞导致供血不足。
-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冬眠的直接原因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部分阻塞,导致心肌长期处于低血流状态。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细胞为减少能量消耗,主动降低收缩功能,进入“节能模式”。 -
心肌代谢适应性调整
缺血心肌会调整代谢方式,优先利用有限的氧气和能量维持细胞存活,而非收缩功能。这种适应性改变使心肌在血流恢复后仍可能恢复功能,但长期缺血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
慢性缺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同时促进心肌细胞功能抑制,加剧冬眠状态。 -
微循环障碍与侧支循环不足
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微循环功能异常或侧支循环代偿不足,导致缺血区域无法获得足够血流,促使冬眠心肌形成。
心肌冬眠是可逆的,早期血运重建(如支架或搭桥手术)可恢复血流,改善心功能;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功能永久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