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是一种由心脏原因引发的突发性自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具有高致命性、不可预测性和抢救窗口极短(-6分钟)的特点。我国每年约54万人因此离世,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是主要病因,而胸闷、心慌、晕厥等可能是猝死前兆。
-
核心机制与病因
心脏猝死多因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心脏骤停导致,80%与冠心病相关,尤其是既往心梗患者风险更高。其他诱因包括心肌病、离子通道异常、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等。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酗酒等可瞬间触发心脏电活动紊乱。 -
典型症状与预警信号
猝死前数天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气短、疲乏,但终末事件期表现为剧烈胸痛、突发心悸、呼吸困难或晕厥。部分患者无任何征兆,直接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紫绀。 -
生存链
立即心肺复苏(CPR)和电除颤是抢救关键。按压频率需达100次/分钟,深度5cm,并配合人工呼吸(30:2比例)。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可显著提高室颤患者的存活率,需在7分钟内使用。 -
高危人群与预防
男性、中老年、有心血管病史者风险更高,但中青年因熬夜、肥胖、代谢疾病也需警惕。预防需戒烟限酒、控制三高、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筛查心脏异常,高危患者可植入除颤器(ICD)。
猝死虽凶险,但通过识别前兆、掌握急救技能、改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风险。若出现不明原因胸痛或晕厥,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