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阈降低是人体对疼痛敏感度增加的正常生理现象,可能由心理压力、炎症反应或神经系统变化等因素引起,但持续异常需警惕潜在疾病。
- 生理性原因:短期痛阈降低常见于疲劳、焦虑或睡眠不足时,身体处于敏感状态,属于正常调节反应。女性经期激素波动也可能暂时降低痛阈。
- 病理性因素:慢性疼痛疾病(如纤维肌痛)、神经损伤或炎症(如关节炎)会导致痛阈持续下降,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是否需就医。
- 心理影响:长期压力或抑郁会通过改变大脑疼痛处理机制提高敏感度,心理干预(如正念训练)可帮助恢复。
- 适应性表现:反复疼痛刺激(如运动员训练)可能使痛阈短期降低,但身体会逐步适应并调整耐受性。
若痛阈降低伴随红肿、麻木或功能障碍,建议及时检查;日常可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改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