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阈降低是指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异常增高,轻微刺激即可引发明显痛感,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综合征或心理因素,需结合病因针对性治疗。
主要表现
- 异常敏感:正常无痛的触碰(如衣物摩擦)可能引发灼烧感或刺痛。
- 疼痛持续时间延长:轻微损伤后疼痛远超预期恢复期。
- 情绪影响:焦虑或抑郁可能进一步降低痛阈,形成恶性循环。
常见病因
- 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中枢敏化:慢性疼痛导致脊髓和大脑对疼痛信号放大处理。
- 心理因素:长期压力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能改变疼痛感知。
应对建议
- 医学检查:通过神经电生理或影像学排查器质性病变。
- 药物干预:如抗抑郁药、神经调节药物(如加巴喷丁)。
- 非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物理治疗或正念训练可改善敏感度。
早期干预有助于避免疼痛慢性化,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