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拒绝输液的问题,结合相关医疗规范和护理实践,整改措施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标准化操作规范
-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
在配液、输液前需核对患者信息、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等,确保准确无误。
-
规范穿刺技术
定期培训护士穿刺技能,采用经验丰富的护士指导新手,减少穿刺失败率。
-
完善交接班流程
液体配好后需按序摆放并记录,确保交接班时信息传递准确。
二、质量与安全保障
-
药物与液体管理
-
检查药品及液体是否过期、混浊、沉淀或瓶身损坏,禁止使用异常液体。
-
药物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发不良反应。
-
-
预防输液反应
- 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消毒输液用具,输液期间观察患者反应,立即处理异常情况。
-
液体外渗预防
- 选择合适针头与血管,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确认针头位置,避免药物渗漏。
三、患者依从性与沟通优化
-
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液治疗的重要性,提供舒适输液环境,减少疼痛感。
-
个性化调整方案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血管条件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种类,提高接受度。
-
强化沟通技巧
主动倾听患者需求,解答疑虑,建立信任关系,必要时提供心理支持。
四、持续改进机制
-
建立反馈渠道
鼓励患者表达对输液治疗的顾虑,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
定期质量评估
通过检查配液记录、穿刺成功率等指标,持续优化流程。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拒绝输液的比例,提升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