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是一种由于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力持续在2.0kPa (200mmH2O)以上的病理状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等多种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以下是对这一病症的详细论述:
-
形成机制:
-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固定不变,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O)。
-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
-
病因:
-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这些病变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压升高。
-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肿胀,导致颅内压升高。
- 颅脑损伤:头部外伤可引起脑组织的弥漫性水肿,尤其是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均可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 脑血管疾病:某些原因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血容量急剧增加,进而引起颅内压升高。
-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脑部血管,引发脑压高。
-
症状表现:
- 头痛: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
- 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 视神经乳头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
-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
治疗方式:
- 降颅压治疗:包括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使用脑脊液分流术。
- 手术治疗:对于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直接降低颅内压。
- 其他治疗:如低温疗法等,低热能降低脑部代谢,减少脑耗氧量,降低颅内压。
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