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外渗是指尿液从泌尿系统(如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异常漏出并积聚在周围组织中的病理现象,常见于外伤、梗阻或医源性损伤,需及时干预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
病因与机制:泌尿系统因外伤(如撞击、锐器伤)、结石梗阻、手术并发症或炎症导致管壁破损,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而渗漏至组织间隙。男性更易发生,尤其是尿道损伤或骨盆骨折时。
-
典型症状:局部肿胀、疼痛伴皮肤淤青,严重时可发热或排尿困难。若压迫周围器官(如肾脏),可能引发功能障碍;长期未处理易继发感染甚至败血症。
-
诊断方法:通过超声、CT或MRI明确渗漏位置和范围,结合尿液检查判断是否合并感染。开放性损伤需紧急评估是否合并其他内脏损伤。
-
治疗原则:轻度病例可通过导尿、抗生素和休息保守治疗;重度需手术引流或修复损伤部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需更严密监测。
-
预后与预防: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康复,但延误可能致组织坏死。避免憋尿、防跌倒及规范泌尿系统操作可降低风险。
提示:若出现排尿异常或不明原因肿胀,应尽早就医,尤其外伤后。及时处理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