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可能导致尿崩症,主要表现为多尿、口渴和低比重尿。ADH由下丘脑分泌,负责调节肾脏水分重吸收,其分泌不足会打破体液平衡,引发典型"三多一低"症状(多饮、多尿、低渗尿)。常见病因包括下丘脑或垂体损伤、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异常。
-
中枢性尿崩症
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如肿瘤、外伤、手术)直接破坏ADH合成或释放通路。约50%病例为特发性,可能与下丘脑神经细胞退化有关。患者24小时尿量可达4-20升,需通过禁水试验和ADH替代治疗确诊。 -
遗传性因素
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与AVP基因突变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新生儿期即可出现症状,常伴发热、呕吐等电解质紊乱表现,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继发性病因
包括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节病等浸润性疾病,以及脑炎、动脉瘤等炎症血管病变。妊娠期暂时性ADH减少则与胎盘分泌的酶分解ADH有关。 -
与其他多尿疾病鉴别
需排除精神性烦渴(无ADH缺乏)和肾性尿崩症(ADH抵抗)。关键区别在于血浆渗透压:ADH减少者渗透压升高仍无尿液浓缩,而精神性烦渴患者渗透压正常偏低。
及时补充去氨加压素(DDAVP)可有效控制症状,但需定期监测血钠水平。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膀胱扩张、肾积水等并发症,早期诊断干预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