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病原因:
- 肝硬化:我国以乙肝肝硬化最为多见。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全,导致血氨不能有效解毒,大量血氨进入脑组织,造成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退行性变,从而引发肝昏迷。
- 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毒感染、中毒、代谢异常等各种原因,均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量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常在发病后 2 周内即出现肝昏迷。
- 单纯门体旁路: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存在异常相通的通道,门静脉的部分血液未经肝脏解毒,直接流入体循环,可能会引起肝昏迷。常见于先天性因素造成的血管畸形、门 - 体分流手术等。
- 其他因素:感染(特别是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蛋白饮食、腹泻、便秘以及过量利尿剂或镇静剂的应用等,均可加重肝功能损伤,促进毒素生成,诱发肝昏迷。
- 症状表现:肝性脑病是一个从认知功能正常、意识完整到认知功能障碍、昏迷的连续性表现,可由轻到重分为 0 - 4 期。
- 0 期(潜伏期):无行为、性格的异常,在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时有轻微异常。
- 1 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精神异常,如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此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
- 2 期(昏迷前期):患者出现嗜睡、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或随地大小便)、言语不清、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等表现。
- 3 期(昏睡期):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可唤醒,醒时尚能应答),常有神志不清或幻觉。
- 4 期(昏迷期):患者出现昏迷,且不能唤醒。
- 诊断方式:
- 血氨测定:血氨升高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有助于了解肝脏损害的程度。
- 神经心理测试:例如数字连接试验、数字符号试验等,有助于发现轻微肝性脑病。
- 脑电图检查:典型的脑电图改变对诊断肝性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 B 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形态、肝硬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肝癌等。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进行综合判断。
- 治疗手段:
- 一般治疗:积极识别并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昏迷的重要措施。例如,肝硬化患者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尽早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消化道出血者,应尽快止血,并清除肠道积血;过度利尿者,应暂停使用利尿剂,补充液体及白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
- 药物治疗: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利福昔明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降血氨药物,是肝昏迷的一线治疗药物。应用氟马西尼、丙泊酚、纳洛酮等镇静类药物,可以暂时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控制神经症状。
- 营养治疗:肝昏迷应少食多餐,根据情况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可以维持氮平衡,减少血氨的生成,尽量选择植物蛋白,并可以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
- 人工肝治疗:常用于急性肝衰竭引起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等人工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因子、血氨、胆红素等。
- 肝移植:对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患者,应考虑肝移植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
如果还有其他医学相关问题,或者想进一步了解肝昏迷的某一具体方面,都可以随时跟我说,我很乐意继续为你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