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发的代谢紊乱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甚至昏迷。其核心机制与血氨升高、神经递质失衡直接相关,常见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患者,高蛋白饮食、感染等可诱发。
- 疾病本质:肝昏迷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肝病终末期并发症。肝功能衰竭时,无法代谢毒素(如氨),毒素入脑干扰神经传导,引发认知障碍至昏迷的连续症状链。
- 高危人群:慢性肝病患者(如乙肝、酒精肝肝硬化)占70%以上,急性肝损伤(药物中毒、妊娠脂肪肝)也可能突发昏迷。
- 典型症状:早期易被忽视,如睡眠颠倒、性格突变(外向变抑郁或内向变多话);进展期出现计算力下降、扑翼样震颤;晚期昏迷不可逆。
- 诱因防控:消化道出血、感染、便秘、过量蛋白摄入是常见诱因。限制蛋白、保持排便通畅、避免镇静药物可降低风险。
- 急救关键:昏迷前期需立即侧卧防窒息,禁食蛋白质,并紧急送医降血氨治疗(如乳果糖、抗生素)。
提示:肝病患者若出现异常行为或意识变化,切勿误判为“醉酒”或“精神病”,应第一时间排查肝性脑病。定期监测肝功能、控制诱因,是预防肝昏迷的核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