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是指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主要类型
-
血友病:最为常见的是血友病A(FⅧ:C促凝成分缺乏症)和血友病B(FⅨ:C缺乏症),均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倾向,以软组织、肌肉、负重关节、负重骨骼出血为特征,易发生血肿压迫症状,如颈部血肿可压迫喉返神经致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等。
-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患病。其基本缺陷在于血浆中von Willebrand因子(vWF)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导致血小板粘附性减低和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凝集反应减弱或不发生。
临床表现
-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
深部组织出血:包括血尿、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关节腔出血:多见于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负重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最终可引起关节骨化、关节畸形和周围肌肉萎缩,出现跛行。
-
其他表现:如舌下血肿可致舌体增大、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腹部脏器出血可出现腹痛、腹腔积血等症状。
诊断方法
-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史、用药史等,了解其是否有遗传倾向或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
体格检查:检查皮肤、口腔、鼻腔、肛门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点,观察有无血肿、关节肿胀等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如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凝血指标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凝血因子检查等,以明确凝血因子缺乏的类型和程度。
-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等,有助于判断出血的部位和范围,辅助诊断原发疾病。
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是一类复杂的出血性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