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被称为自治州的原因主要与历史、民族和行政设置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民族聚居与行政设置
-
土家族为主体民族
恩施是湖北省内少数民族居住人数最多的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民族,同时包含苗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根据最新数据,土家族人口约217.7万,苗族约21万,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共同构成多元文化格局。
-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春秋时期属巴国疆域,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民国时期改为鄂西行政区。1949年后,恩施县城解放并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命名由来
关于“恩施”二字的由来,存在多种说法:
-
土家语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恩施”源自土家语“恩寿”,意为“幸福、长寿”,后演变为“恩施”。
-
驿站传说 :另有传说称因古代驿站官员仁德,故得名“恩施驿站”。
-
历史沿革 :也有观点认为与唐代宜州(今宜昌)的行政设置有关。
三、政策与意义
-
少数民族自治权 :作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享有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包括文化保护、语言文字教育、经济扶持等政策,旨在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发展。
-
区域协同发展 :地处鄂、湘、渝三省交界,是连接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其自治州地位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生态保护。
恩施的自治州地位源于其作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而设立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