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吞吐量指标是衡量港口运营规模和效率的核心数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基础吞吐量指标
-
货物吞吐量
指通过水运进出港区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总量,包括散货、集装箱、邮件、行李等。按流向分为出口吞吐量和进口吞吐量。
- 统计范围 :包括补给船舶的燃料、物料和淡水。
-
旅客吞吐量
指由水运乘船进出港区范围的旅客人数,计量单位为人次。
- 应用场景 :反映港口在客运服务方面的能力。
-
集装箱吞吐量
以标准箱(20英尺)为单位,统计进出港的集装箱箱数和重量,单位为TEU(标准箱数)。
- 补充说明 :是衡量港口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效率与效益指标
-
装卸效率
-
船舶平均每停泊艘天装卸货物吨数 :反映装卸设备与船舶停泊时间的匹配效率。
-
其他指标 :如泊位周转效率、装卸设备利用率等。
-
-
经济效益指标
-
单位吞吐量过港费 :每吨货物或标准箱收取的费用。
-
单吨净收入/净利润 :反映港口运营的盈利能力。 - 人均吞吐量 :体现港口劳动生产率。
-
三、辅助性指标
-
船舶指标
-
船舶平均停留时间 :船舶在港停留的总时长。
-
船舶到港平衡率 :反映港口对船舶调度能力。
-
-
区域协同指标
-
多式联运衔接度 :港口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
-
腹地经济支撑 :港口所在区域的GDP、制造业/外贸占比等。
-
四、统计分类维度
-
时间范围 :月度、累计、同比/环比增长等。
-
空间范围 :国内港口、国际港口、跨区域港口等。
-
货物类型 :外贸货物、内贸货物、特殊货物(如危险品)等。
总结
港口吞吐量指标体系需结合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既包括基础生产量(货物/旅客/集装箱),也涵盖效率、效益及区域协同等关键因素。不同场景下,重点指标可能有所侧重,例如物流中心更关注吞吐量规模,而综合评估则需纳入更多辅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