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艾滋病疫情分布呈现区域化特征,贵阳市、毕节市、遵义市近年报告病例数位居全省前三,铜仁市、黔东南州等地区相对较低。疫情差异与人口流动、检测覆盖及防治措施紧密相关,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中青年群体占比超70%。
贵阳市
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艾滋病病例数长期居全省首位。流动人口、男男性行为群体及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为高危人群,近年来通过扩大检测和社区干预,增速有所放缓,但隐匿传播风险仍需警惕。
毕节市
外出务工人员基数大,部分感染者在外地感染后返乡确诊,导致病例报告数逐年上升。农村地区防艾意识薄弱,老年男性经异性传播感染比例高于其他地区,成为防控难点。
遵义市
经济活跃度高,娱乐产业聚集,性传播占比达90%以上。当地推行“检测—治疗—随访”一体化服务,治疗覆盖率提升至95%,但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低,成为主要传播隐患。
铜仁市与黔东南州
受山区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居住分散,病例报告数全省最低。基层医疗检测能力有限,可能存在漏检情况。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双语宣传、传统节日嵌入防艾知识,显著提升群众认知。
贵州省艾滋病防治需持续强化重点地区高危行为干预,扩大农村和老年群体筛查,同时利用大数据追踪流动人口感染链。低流行区域应提升主动检测意识,避免潜在疫情扩散。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全社会协同是遏制疫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