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块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吸烟、肺部感染(如肺结核)、职业暴露(如接触放射性物质)以及恶性肿瘤(如肺癌)。其中,吸烟是导致恶性肿块的首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性病变(如结核球)和良性肿瘤(如错构瘤)则占良性肿块的较大比例。空气污染、家族遗传及慢性肺部疾病也可能诱发肿块形成。
-
吸烟与恶性肿瘤
长期吸烟会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诱发鳞状上皮癌或小细胞癌。数据显示,约80%的肺癌患者有重度吸烟史,且肿块恶性概率随吸烟量增加而升高。 -
感染性病变
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或真菌感染可导致炎性假瘤或结核球。这类肿块常伴随低热、咳痰等症状,通过抗感染治疗可能缩小或消失。 -
职业与环境因素
接触铀、石棉等致癌物质的人群,肺部肿块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石棉工人患皮瘤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以上。 -
良性肿瘤与血管异常
错构瘤、肺动静脉畸形等良性病变多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手术切除是根治手段,预后良好。 -
慢性疾病与遗传
肺结核、矽肺等慢性病可能继发肿块,而家族遗传基因突变(如EGFR)也会增加肺癌风险。
发现肺部肿块后,应及时通过CT、穿刺活检明确性质。戒烟、避免粉尘暴露和定期筛查(尤其高危人群)是预防关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尤其是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