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旺被印度控制的原因可归纳为历史遗留争议与战略利益双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历史遗留争议
-
麦克马洪线的影响
1914年英国通过麦克马洪线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将达旺地区划归印度管辖,形成中印边境重要争议线。尽管西藏从未正式承认该协议,但印度长期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主张对达旺的实际控制。
-
1951年印度非法占领
1951年印度在未获中国同意的情况下,以“保护西藏人民”为名派兵占领达旺,随后通过1954年非法修改的地图进一步巩固控制。此举引发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但战争后印度并未归还达旺。
二、战略利益驱动
-
地理战略价值
达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萨姆平原的咽喉地带,是军事重镇,控制此处可切断中国对西藏的地理优势。印度认为其是“大印度联邦”战略构想的重要一环,需通过实际控制达旺实现区域整合。
-
资源与人口因素
近代以来,达旺人口激增(1962年前从数千增长至数十万),且印度通过移民政策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印度意图通过人口和基础设施优势,彻底取代中国对达旺的控制。
-
宗教与民族因素
达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寺院(六世达赖诞生地)的所在地,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印度借此强化对当地门巴族的影响力,作为其长期控制达旺的“文化资本”。
三、国际环境与内部因素
-
冷战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境问题与美苏冷战格局密切相关。美国通过支持印度对抗中国,间接推动印度在边境地区的扩张野心。
-
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构想
尼赫鲁执掌印度期间,持续推动将争议领土划归印度,拒绝和平解放西藏。这一战略构想直接导致中印边境冲突,并为后续对达旺的持续控制埋下伏笔。
达旺被印度控制是历史协议争议、战略利益博弈及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中国通过军事手段曾一度夺回部分控制,但印方凭借地理、人口和外部支持,最终巩固了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