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瘫是一种因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单一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脑卒中、脊髓损伤或周围神经病变,核心表现为肌肉无力、活动受限**,需结合影像学与神经检查确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单瘫主要由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引起。中枢性单瘫常见于大脑运动区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或脊髓损伤;周围性单瘫多由神经根、神经丛或周围神经病变(如外伤、炎症)导致。肿瘤压迫、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可能引发单瘫。
2. 典型症状与识别
患者表现为单一肢体完全或部分瘫痪,伴肌张力异常(中枢性单瘫常肌张力增高,周围性则降低),可能出现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和反射异常(如腱反射亢进或减弱)。部分病例伴随语言障碍、平衡失调等,需与偏瘫、截瘫鉴别。
3. 诊断与评估
确诊需结合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及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MRI或CT明确脑部/脊髓结构性病变;
- 神经电生理检测:肌电图(EMG)评估神经传导功能;
- 实验室检查:排查感染、代谢异常等潜在病因。
4. 治疗与康复
急性期治疗以病因处理为主,如溶栓治疗脑梗死、手术解除神经压迫;恢复期通过药物(神经营养剂、抗痉挛药)、物理治疗(电刺激、运动疗法)及康复训练重建神经功能。个性化康复方案可提升肢体活动度与生活自理能力。
5. 预防与日常管理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外伤;高危人群定期神经科随访;患者需坚持康复锻炼,配合心理支持以减少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单瘫的预后与病因、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是恢复功能的关键。若出现突发性肢体无力,应立即就医以排除脑卒中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