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内或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是诊断血吸虫病(尤其是肠道或肺血吸虫病)的关键依据,表明虫卵已沉积在肠壁或通过异位寄生引发病变。常见于疫区接触疫水者,可伴随咳嗽、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需结合免疫学检查确诊。
- 疾病本质:血吸虫卵在直肠或乙状结肠黏膜的沉积,提示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寄生并产卵,虫卵随血流异位至肺部时还可引发肺血吸虫病。我国主要为日本血吸虫感染,长江流域流行率高。
- 典型症状:急性期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慢性期可能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晚期可致结肠狭窄、侏儒症等。肺血吸虫病则表现为咳嗽、胸痛、咯血等呼吸道症状。
- 诊断方法:除活检发现虫卵外,需结合粪检(沉淀孵化法)、血清免疫学试验(如环卵沉淀试验)、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升高)等综合判断。直肠活检中活卵或近期变性卵具有确诊意义。
- 治疗原则:首选吡喹酮,急性期需120mg/kg分6天服用,慢性期40mg/kg顿服。晚期患者需个体化治疗,兼顾肝硬化等并发症管理。
提示:疫区居民或接触过疫水者若出现不明原因腹泻、肝脾肿大,应及时排查血吸虫病。早期治疗可避免晚期不可逆损伤,公共卫生防控需注重灭螺与水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