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状手畸形是手部严重烧伤后导致的扭曲或残缺畸形,表现为手部呈握拳状或残缺状,常伴随功能丧失。其核心病因是深度烧伤破坏皮肤、肌肉及关节结构,需早期干预以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晚期则需组织移植等手术修复。
- 病因与形成机制:主要由火焰、化学物质或电击等深度烧伤引发,手背皮肤薄弱更易受损。烧伤后疤痕挛缩导致关节变形、肌肉萎缩,最终形成拳状或爪形畸形。
- 典型症状:手部严重扭曲、活动受限,甚至完全丧失抓握能力。伴随增生性疤痕、关节变形,X光可见骨关节结构异常。
- 诊断要点:需结合烧伤病史、外观畸形程度及功能障碍评估,通过X光明确骨关节损伤情况,并需与“猿手畸形”“手内肌萎缩”等鉴别。
- 治疗策略:
- 早期:积极处理创面,预防感染和疤痕增生,保留手部基础功能。
- 晚期:根据畸形程度选择疤痕松解、植皮或皮瓣移植术,术后需配合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如理疗、牵拉)。
- 预防与康复:烧伤后及时规范治疗是关键,术后坚持佩戴支具、弹力套以减少疤痕挛缩复发,并尽早开展手指屈伸训练。
若发现手部烧伤后出现活动障碍或畸形倾向,应尽早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