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是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关键病因可归纳为五类:气道阻塞(如哮喘、慢阻肺)、肺组织病变(如肺炎、肺纤维化)、胸廓异常(如气胸、脊柱畸形)、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脑卒中、重症肌无力)以及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
- 气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会导致气道狭窄或堵塞,气体进出受阻,通气量下降,引发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长期吸烟或接触污染物是常见诱因。
- 肺组织损伤:肺炎、肺结核、肺水肿等疾病破坏肺泡结构,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导致氧合不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典型代表,常见于严重感染或创伤后。
- 胸廓与胸膜病变:胸廓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限制肺部扩张,使通气量降低。外伤或手术并发症也可能引发此类问题。
- 神经肌肉异常: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抑制呼吸中枢;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等则导致呼吸肌无力,无法维持正常通气。
-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或血管炎会阻断血流,造成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动脉,引发顽固性低氧血症。
提示:呼吸衰竭常为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慢阻肺患者感染后急性加重。早期识别病因并针对性干预(如解痉、抗感染、氧疗)至关重要,严重时需机械通气支持。定期肺功能检查和高危因素防控(如戒烟)可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