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因供血不足导致缺氧、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最常见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梗甚至猝死。
-
核心机制:心脏依赖持续血液供应维持功能,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血栓或痉挛导致血流减少,心肌供氧不足,引发“供需失衡”。这种失衡可能由长期慢性狭窄或急性血栓堵塞引起。
-
典型病因:
- 冠心病:占主导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限制血流。
- 血栓或栓塞: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血管。
- 血管痉挛:冠状动脉异常收缩,短暂性阻断血流。
- 其他诱因: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加重心脏负荷或间接影响血氧供应。
-
症状警示:
- 典型表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手臂)、活动后气促、莫名疲劳。
- 隐匿信号:牙痛、上腹痛、恶心、头晕等易被误诊的非典型症状,尤其常见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
高危人群:40岁以上男性、吸烟者、“三高”患者、肥胖及缺乏运动者需定期筛查(如心电图、冠脉造影),无症状者也需警惕隐匿性缺血。
-
防治关键:
- 药物控制: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扩血管(硝酸甘油)、降脂(他汀类)等稳定斑块、改善血流。
- 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步行、游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 紧急干预:突发严重胸痛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溶栓或支架手术时机。
提示:心肌缺血并非“老年病”,年轻人群也可能因遗传或不良习惯患病。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心梗风险,定期体检+症状监测是保心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