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较久后的肺部病变主要由低氧血症、炎症反应、微血栓形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及神经体液调节失衡等多因素共同导致,严重时可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危及生命。
-
低氧血症与血液循环障碍
休克时全身血流灌注不足,肺部毛细血管缺氧,肺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受损,气体交换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
过度炎症反应与介质释放
休克激活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聚集于肺血管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性介质,引发“炎症风暴”,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和出血。 -
微血栓形成与凝血异常
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肺部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血流并加重缺血;纤维蛋白沉积进一步破坏肺组织结构,诱发局限性肺不张。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缺氧和炎症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使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导致肺泡塌陷,通气阻力显著上升。 -
神经体液调节失衡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肺血管收缩,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加剧肺部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形成“休克肺”典型病理改变(如透明膜形成)。
提示:休克患者需尽早干预以改善微循环,避免肺部并发症。临床治疗需兼顾抗炎、纠正凝血障碍及呼吸支持,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维持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