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钙化是指在肾脏组织中出现钙质沉积的现象。以下是关于肾钙化的详细介绍:
- 成因:
- 代谢性因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使血钙升高,钙盐容易沉积在肾实质内;维生素 D 摄入过多、长期卧床导致骨质脱钙,以及高草酸尿等,也会促使钙盐在肾脏沉积。
- 感染因素:肾结核、肾盂肾炎等感染,可引发肾脏组织炎症反应,使局部组织受损,进而导致钙盐沉积。
- 肾脏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淀粉样变性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肾钙化的发生风险。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如海绵肾,也易出现肾钙化。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某些降脂药、钙剂、维生素 D 等,可能导致肾钙化。
- 症状:大多数肾钙化患者无明显症状,通常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若伴有原发病,还可能出现原发病的相关症状。
-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腹部 X 线平片可发现钙化灶,是首选的筛查方法;CT 对微小钙化的检出更敏感;MRI 在评估肾脏结构和功能方面有优势。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进行综合判断。
- 治疗:针对无症状且无并发症的肾钙化,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伴有明显症状或并发症的患者,需根据病因和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如由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由结石导致的,可能需要采取排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的肾钙化,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患者在饮食上需限制钙摄入、增加液体摄入、合理摄入维生素 D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