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样外观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皮肤病变,表现为单侧神经分布区的簇集性水疱、红斑及剧烈神经痛,具有“沿神经带状分布、不过中线”的典型特征。常见于免疫力下降人群,愈后可能遗留顽固性神经痛,需尽早抗病毒治疗。
-
病因与机制
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愈后潜伏于神经节。当免疫力低下(如衰老、压力、慢性病)时,病毒沿神经轴突扩散至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导致特征性皮疹与疼痛。 -
典型表现
- 皮肤症状:单侧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簇集水疱,疱壁紧张、液清,严重者可出血或坏死,愈后留色素沉着。
- 疼痛特点:灼烧样、电击样痛,可先于皮疹出现,衣物摩擦即加剧,老年患者痛感更持久。
- 特殊部位风险:眼周疱疹致角膜溃疡,耳部疱疹引发面瘫,骶神经受累可致排尿障碍。
-
诊断要点
根据单侧带状皮疹、神经痛及前驱症状(低热、乏力)即可临床诊断。不典型病例需PCR检测病毒DNA或疱液涂片辅助确诊,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鉴别。 -
治疗与防护
- 抗病毒:发病72小时内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 镇痛: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缓解神经痛,中医火针、电针可协同止痛。
- 疫苗预防:50岁以上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保护效力超90%。
提示:若出现单侧不明原因疼痛或簇集水疱,应立即就医。避免抓挠皮疹,保持患处清洁,接触婴幼儿及孕妇需谨慎以防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