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肾脏进行性损伤疾病,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多系统损害。早期症状隐匿(如乏力、浮肿),晚期可进展为尿毒症,需通过透析或移植维持生命。控制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是延缓病情的关键。
-
核心病理机制
肾脏因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持续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导致毒素堆积、酸碱失衡。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是典型病理改变,血肌酐升高和尿蛋白异常是重要诊断指标。 -
典型症状与分期
- 早期:易疲劳、食欲减退、夜尿增多,易被忽视;
- 中期:贫血、高血压、骨痛、浮肿加重;
- 终末期(尿毒症):少尿、皮肤瘙痒、心力衰竭,需依赖透析。
国际分期以肾小球滤过率为准(1-5期),滤过率低于15mL/min即需替代治疗。
-
常见病因与高危因素
- 原发性: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 继发性:糖尿病肾病(首位)、高血压肾病;
- 其他:药物毒性(如止痛药)、自身免疫病(狼疮肾炎)、遗传性疾病(多囊肾)。
-
治疗与管理策略
- 药物控制:降压药(如ARB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
-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优质蛋白(0.6-0.8g/kg/天),限制钾磷摄入;
- 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终末期首选)。
-
预防与早期筛查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肾功能(血肌酐、尿常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需每年筛查。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及时治疗感染和尿路梗阻。
提示: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可逆,但早诊早治可显著延缓进展。若出现长期乏力、浮肿或尿量异常,应尽早就医评估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