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由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异常沉积形成,可引发剧烈疼痛、血尿及排尿障碍,严重时甚至损伤肾功能。其发病与代谢异常、饮食结构、尿路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核心在于多饮水、调整饮食及定期筛查。以下是详细解析:
-
疾病本质与分类
尿路结石是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内形成的坚硬矿物沉积物,按位置分为上尿路(肾、输尿管)和下尿路(膀胱、尿道)结石。上尿路结石以草酸钙为主,下尿路结石可能含更多磷酸镁铵成分。 -
典型症状与危害
- 疼痛:结石移动时可引发腰部或腹部剧痛,放射至腹股沟,常伴恶心呕吐。
- 血尿:结石摩擦尿路黏膜导致肉眼或镜下血尿。
-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中断,严重者出现尿潴留。
长期未治疗的结石可能引发尿路梗阻、反复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或癌变。
- 病因与高危因素
- 代谢异常:如高钙尿症、高尿酸血症。
- 饮食诱因:高嘌呤(动物内脏)、高草酸(菠菜)、高盐饮食及饮水不足。
- 其他:尿路梗阻、感染、久坐少动及遗传因素。南方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北方。
- 防治关键措施
- 每日饮水2500-3000ml,稀释尿液预防结晶。
- 饮食调整:减少高嘌呤、高草酸食物,增加柑橘类水果(抑制结石形成)。
- 定期体检:B超或CT筛查无症状结石,尤其有家族史者。
- 及时就医:直径<5mm的结石可能自行排出,但需药物辅助;较大结石需体外碎石或微创手术。
提示:即使无症状结石也需干预,避免隐匿性肾损伤。治疗后复发率高,需长期随访并保持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