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常见于下肢和肺部,可能导致患肢肿胀、疼痛甚至致命性肺栓塞。其核心诱因可总结为“三高”:血流缓慢、血液高凝、静脉壁损伤,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卧床、术后患者、孕妇及久坐族等。预防关键在于“动起来”,而抗凝治疗是应对血栓的主要手段。
静脉血栓分为深静脉血栓和浅静脉血栓两类,前者更危险。深静脉血栓若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浅静脉血栓通常症状较轻,如局部红肿。腿部不对称肿胀(两侧腿围差>3厘米)或按压腓肠肌疼痛是自查的重要信号。
形成静脉血栓的三大主因包括:
- 血流缓慢:久坐、久卧、长途旅行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 血液高凝状态:创伤、肿瘤、口服避孕药等使血液黏稠易凝。
- 静脉壁损伤:手术、骨折、静脉注射等破坏血管内膜。
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60岁以上老年人、术后患者、孕妇、肥胖者及长期服用激素者。预防措施涵盖多喝水、穿弹力袜、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活动5分钟(如踝泵运动)。若已确诊,抗凝药物是基础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取栓。
记住:静脉血栓“防大于治”。日常避免保持同一姿势超过2小时,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定期活动下肢。一旦出现单侧腿肿、不明原因胸痛,应立即就医——早期干预能大幅降低肺栓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