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是指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产物会刺激脑血管,引发痉挛。
- 其他因素:颅脑损伤、颅脑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核性和化脓性脑膜炎、偏头痛、高血压性脑病等也可诱发脑血管痉挛。情绪激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等导致的情绪波动,也可能成为诱因。
- 症状:
- 头痛:较为常见,多为剧烈的搏动样头痛。
-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受累血管部位不同有所差异。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痉挛,可能出现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偏盲、眼前发黑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眼震、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跌倒发作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导致脑梗死,还可能出现昏迷等症状。
- 检查: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 “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对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阳性检出率高,可准确判断血管痉挛的部位和程度。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局部脑血管的血流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痉挛,若血流速度增快,提示有血管痉挛导致的血管狭窄。优点是无创伤、可重复检测,能动态监测病程及评价治疗效果,但准确性与检测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有关。
- CT:对 12 小时内发生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据此间接推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24 小时内 CT 显示的出血量,还可推测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性。
- CT 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高分辨率的 CTA、CT 灌注成像能够准确诊断颅内主要血管的严重血管痉挛,但对于小动脉的血管痉挛诊断以及鉴别轻度和中度痉挛有一定局限性。
- 诊断: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如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等)、典型的症状(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结合脑血管检查(如 DSA、TCD、CTA、MRA 等)结果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急性脑积水、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似疾病。
- 治疗:
- 病因治疗:尽早明确病因,及时处理原发病,如尽早处理颅内动脉瘤、减少颅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操作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和损伤等。
-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蛋白磷酸化酶抑制剂(如盐酸法舒地尔)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阻止钙离子内流,避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过高,从而缓解血管痉挛;蛋白磷酸化酶抑制剂可抑制平滑肌收缩最终阶段的肌球蛋白磷酸化,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 手术治疗:包括血管内介入手术(如经皮血管内成形术、血管扩张剂灌注)和脑脊液置换等。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可机械性地扩张狭窄动脉;血管扩张剂灌注是将血管扩张剂直接灌注于痉挛血管内,快速缓解症状;脑脊液置换通过放出血性脑脊液,减少蛛网膜下腔的积血,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对脑动脉的刺激,从而防治脑血管痉挛。
- 预后:多数经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部分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因病情进展出现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