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消化道异常出血的信号,可能由痔疮、肛裂、肠癌等多种疾病引起,需根据颜色(鲜红、暗红、黑便)和伴随症状初步判断病因,并及时就医排查。
-
常见原因与特征
- 痔疮:鲜红色血附着粪便表面或滴血,无痛感,严重时呈喷射状。
- 肛裂:排便时少量鲜红血伴剧烈疼痛,多见于便秘人群。
- 肠癌:暗红色血或脓血便,混有黏液,常伴大便变形、排便习惯改变。
- 上消化道出血:黑便(柏油样),提示胃溃疡、胃癌等,需结合腹痛症状判断。
-
颜色与出血部位的关系
- 鲜红色:肛门或直肠近端(如痔疮、肛裂)。
- 暗红色:结肠或小肠(如肠炎、息肉、肿瘤)。
- 黑便: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液经消化后变色。
-
何时需警惕
- 反复便血超过1周,或伴随体重下降、贫血、持续腹痛。
- 40岁以上首次出现便血,需优先排除肠癌可能。
-
初步处理与就医建议
- 少量无痛鲜血可暂观察,调整饮食(增加纤维、多饮水)。
- 黑便、暗红血或伴随其他症状,应立即做肠镜或胃镜检查。
提示:便血绝非小事,自我诊断易延误病情,尽早专科检查(如肛门指检、肠镜)是明确病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