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信号灯的科学设置是保障交通安全与效率的核心措施,其关键在于依据国家标准(如GB14886)、交通流量及事故数据综合优化,并实现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协同管控。
-
设置条件与规范:信号灯需严格遵循《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根据路口形状(十字形、T形等)、道路等级(干路/支路)及流量阈值(如连续8小时机动车流量≥750pcu/h)决定是否设置。特殊场景如学校、医院周边必须增设行人信号灯,铁路道口需配置道口信号灯。
-
安装位置与视距要求:灯杆通常位于出口路缘线切点附近,确保驾驶人在50-165米(视道路限速)内清晰观察信号。宽道路需增设辅助灯组,立交桥下信号灯应附着桥体,隔离带宽度大于1.5米时需增设二次过街信号灯。
-
信号灯类型与功能:
- 机动车信号灯:采用红黄绿三色,多相位路口需增设方向指示灯(左转/直行/右转箭头)。
- 非机动车信号灯:在机非混行路口或视距不足25米时强制设置。
- 行人信号灯:斑马线长度≥16米时需分段控制,按钮式信号灯适用于学校等时段性人流区域。
-
智能化与协调控制:通过感应控制、绿波协调(如主干道同步放行)提升通行效率,公交优先信号可延长绿灯时间。流量突变路段需动态调整配时方案。
总结:信号灯设置需平衡安全与效率,定期优化配时并维护设备状态,未来应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实现自适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