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进食行为障碍,其核心特征在于患者对体重增加或肥胖有极度的恐惧,即便体重已显著低于正常标准,仍认为自己过胖。这种恐惧导致他们采取一系列极端措施减少热量摄入和消耗已吸收的热量,如限制饮食、过度运动、服用泻药或利尿剂等,以追求体重下降。
主要症状
-
体重下降:尽管小儿食欲正常,但因故意节食、自我诱吐、服用药物等方法减轻体重,导致体重显著降低。
-
体象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体型有严重扭曲的认知,即使体重已极低,仍认为自己过于肥胖。
-
第二性征发育延迟:青春期前起病的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迟缓或停滞。
-
内分泌紊乱:部分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表现为闭经、生长激素及可的松水平升高等。
-
其他躯体症状:包括皮肤干燥、发黄、贫血、低血糖、低血压、体温下降、脉搏缓慢、四肢发冷等。
-
心理症状: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加重厌食行为。
病因
小儿神经性厌食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双胎均发生神经性厌食的可能性为50%~80%,提示该疾病与遗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生物学因素: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些生物学异常,如瘦素、促黑素细胞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情恶化有关。
-
心理因素:患者往往对自身体型有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存在超价观念(即一种无法抗拒的强烈欲望),要求自己必须达到某个过低的体重限度。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厌食行为。
-
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过多强调瘦身材,媒体的宣传、学校同伴的压力等都可能促使青少年控制体重。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预后与治疗
小儿神经性厌食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治疗方法包括综合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以及精神药物治疗等。预防也非常重要,家长和社会应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