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经度 :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东边日出日落早于西边(纬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例如,北京位于东经116度左右,乌鲁木齐位于东经87度左右,因此在同一日期,北京的日出时间早于乌鲁木齐。
-
纬度 :由于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冬半年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夏半年反之。赤道地区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离赤道越远,昼夜长短的变化越大。在极圈内的地区,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
时区 :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时间,因此生活在不同经度上的人们看到日出和日落有先有后。更改夏令时和冬令时也会影响人们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时间。
-
高度(海拔) :一般情况下,高度越高,看到日出的时间就会越早,日落的时间越晚。这是因为人站得越高,根据三角几何法,沿经线看到的角度就越大。
-
大气折光作用 :由于重力的影响,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递减。太阳光线在大气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种折射具有“抬升”天体的作用。这种效应会使得太阳尚在地平以下时就能看到日出,太阳没入地平以下时才会看不到落日。
-
眼高差 :一地的海拔高度也会影响日出和日没时间,海拔高时能较早的看到日出和较晚的看到日没,但由于全球各地海拔各不相同,因此眼高差不具有一般规律性。
-
日期(季节) :地球公转和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形成了四季。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是统一的。在北半球,夏至前后日出最早、日落最晚;冬至前后日出最晚、日落最早;春分和秋分前后日出和日落时间相近。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变化规律。在计算日出和日落时间时,可以使用相关的公式和模型,考虑经度、纬度、时区、高度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