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膜炎是一种因头部外伤引发的脑膜炎症性疾病,多由外伤后致病菌侵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
- 颅脑损伤处理不当:开放性颅脑外伤、火器伤、颅底骨折后,若伤口处理过晚、清创不彻底,致病菌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脑膜炎。
- 颅内异物留存:如导管碎片、骨渣、泥土、金属等异物未取净或坏死组织残留,可引起颅内感染,导致脑膜炎。
- 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是开放性损伤,若预防感染等工作不到位,其并发症外伤性脑膜炎易发生。致病菌可经开放性骨折处侵入颅内。
-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全身畏寒、脉速等,体温可出现波动,如伤后初期因创伤反应有中等度发热,体温下降后又再度升高。
- 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谵妄、昏迷等。
-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强直,Kernig 征和 Brudzinski 征阳性,但新生儿、老年人或昏迷患者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如偏瘫、失语等;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肌肉抽搐、意识丧失等。
- 诊断:主要依据头部外伤史,结合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脑脊液检查常显示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含量下降、氯化物降低等;脑部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了解颅脑损伤情况及是否存在并发症。
- 治疗:
- 药物治疗:给予足量足疗程抗生素,要求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并在局部形成有效作用浓度,如磺胺嘧啶、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等,常采用分次静脉点滴给药,必要时可鞘内给药。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用甘露醇及利尿剂治疗并发的脑水肿及颅高压。
- 手术治疗:根据不同致病原因进行相应手术。如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 1-2 个月可进行脑脊液漏修补手术;火器伤所致者,抗炎治疗后可进行异物摘除术;开放性伤道感染所致者,需进行伤道病灶清除术。
- 预后:若采用及时合理的治疗,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可造成脑脓肿、脑积水、脑肿胀、硬膜下积脓及脑血管性损害等不良并发症和后遗症,病死率高达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