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
-
定义
脊髓内出血属于脊髓血管病,多因外伤或自发性因素(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导致脊髓内血管破裂出血。 -
发病率
该病较为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处理。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
外伤性因素
背部重伤、跌倒、剧烈咳嗽、举重等外力冲击可直接或间接诱发脊髓内出血。 -
自发性因素
常见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脊髓血管畸形或硬化等疾病。 -
其他诱因
高龄、高危职业、脊髓畸形家族史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典型症状
-
急性发作
多骤然起病,初期表现为剧烈背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疼痛缓解,但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痪。 -
神经功能损伤
- 脊髓休克期: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 痉挛性瘫痪期:数周后逐渐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受损节段以下感觉缺失(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或消失)。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几乎所有患者出现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
伴随症状
颈段脊髓出血可能伴发热、呼吸困难;长期卧床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MRI:早期T1、T2均为低信号,72小时后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可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
- CT:辅助判断出血量及脊髓受压情况。
-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可能呈血性,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有助于排查病因。 -
鉴别诊断
需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血管畸形、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等疾病区分。
五、治疗与预后
-
急性期治疗
- 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脱水剂(如甘露醇)减轻水肿,维持呼吸及循环稳定。
- 手术治疗:若血肿压迫严重,需手术清除血肿以减压。
- 介入治疗:针对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栓塞止血。
-
康复与护理
-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
- 加强护理,预防压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
预后
预后与出血量、治疗及时性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需长期康复支持。
六、日常管理建议
- 避免诱因:减少剧烈运动、外伤风险,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凝血障碍)。
- 定期随访:尤其有脊髓血管畸形或家族史者,需定期影像学检查。
若出现突发背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