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典型症状
- 关节畸形:出生后即出现对称性关节挛缩,如下肢屈曲、上肢伸直或混合性挛缩,关节活动范围极小甚至僵硬,但无疼痛。
- 肌肉萎缩:受累肢体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增厚,皮肤紧张发亮,部分可见皮蹼形成(如屈曲畸形部位)。
- 面部特征:面部肌肉发育差,表情淡漠。
-
分类
根据挛缩类型分为:- 屈曲型(最常见):关节呈屈曲状,如髋、膝屈曲挛缩。
- 伸直挛缩型:关节伸直固定,如肘、腕伸展受限。
- 混合型:屈曲与伸直挛缩并存。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宫内感染(如病毒感染)或母体环境异常(如高热、药物影响)有关。
- 病理表现:关节囊弹性丧失、肌纤维变性、脊髓运动神经无异常,但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明显。
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出生后通过观察关节畸形、肌肉萎缩及皮肤特征即可初步诊断。
- 辅助检查:
- 肌电图:显示肌肉电刺激反应低下。
- 影像学(X线/CT):评估骨骼发育异常及关节畸形。
- 肌肉活检:发现失神经支配和肌肉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 早期干预: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保守治疗(手法按摩、石膏矫形)效果较好。
- 手术矫正:适用于严重畸形或保守无效者,包括软组织松解术、截骨术等,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术式。
- 康复训练:术后结合物理治疗、支具固定及功能锻炼,改善关节活动度。
-
预后
- 轻症:通过早期治疗可保留部分关节功能,生活自理。
- 重症:畸形顽固,术后复发率高,可能合并脊柱侧弯、先天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日常管理建议
- 预防骨折:患儿易因骨骼脆弱发生骨折,需动作轻柔护理。
- 心理支持:关注患儿情绪,避免自卑心理。
- 定期随访:监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发现新生儿存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儿科或骨科,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