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机制
主要由脊髓前动脉血流受阻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动脉炎、低血压等。老年人多因动脉硬化,年轻人则可能与血管畸形相关。
2. 典型症状
- 运动障碍:突发截瘫或四肢瘫痪,早期为弛缓性瘫痪,后期转为痉挛性。
- 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觉、温度觉丧失,但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保留。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尿潴留,后期尿失禁,可能伴大小便功能障碍。
- 其他症状:病变部位剧烈疼痛、束带感,部分患者出现异常出汗或冷热感。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手段,急性期T2加权像可见脊髓高信号,亚急性期出现“鹰眼征”。
- 辅助检查: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但应用受限;肌电图和腰椎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4. 治疗原则
- 急性期治疗:以改善循环为主,如使用前列腺素类、抗凝药物等,同时辅以脱水剂减轻脊髓水肿。
- 康复治疗:包括针灸、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并发症预防:需护理措施防止压疮和尿路感染。
5. 预后情况
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运动功能恢复较好,但膀胱直肠功能恢复较差,部分患者遗留神经根痛。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若出现突发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大小便障碍,需及时就医进行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