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孕妇在怀孕期间同时存在心室间隔缺损的心脏疾病,属于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类型。 关键风险包括:孕妇心力衰竭风险增加、胎儿发育受限或早产,严重时可威胁母婴生命。 其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相关,小缺损可能无症状,大缺损则易引发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需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孕期监测与干预。
-
疾病本质与妊娠影响
心室间隔缺损是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发育不全形成的异常通道。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若缺损较大,可能导致血液分流异常,引发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孕妇常见症状包括活动后心悸、气短、下肢水肿,严重时出现咯血或端坐呼吸;胎儿可能面临生长受限、缺氧等风险。 -
病因与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和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接触放射线)是主要病因。高龄孕妇、有心脏病家族史或孕早期酗酒/吸毒者风险更高。部分病例与母亲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相关。 -
诊断与孕期管理
超声心动图是确诊核心手段,可评估缺损位置、大小及心功能。孕期需密切监测,避免剧烈运动和感染。治疗以药物控制心衰为主,严重者需终止妊娠。分娩方式需根据心功能选择,通常推荐剖宫产以减少心脏负荷。 -
预防与生育建议
有先心病的女性应在孕前接受心脏评估,必要时手术修补缺损。孕期需定期产检,出现气促、持续水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产后仍需长期随访,警惕迟发性并发症。
提示: 妊娠合并心室间隔缺损需全程由心内科与产科联合管理,孕前咨询和个体化干预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